Author - Ian Lin
Ian Lin
社會新鮮人
搖滾樂其實是種持續不斷的化學反應
Rock’n Roll is a type of continuous chemical reaction

我會用「劇變」來形容高中畢業剛進入大學的那段日子。

要在沒有學校counselor幫助下排好課表,時間規劃變成自己的事情。而且來到新環境,課業的壓力沈重使人際關係不再那麼順遂。事態一不小心就會如鎂與氧氣的化學反應般劇烈變化,最後只剩下不可復原的灰燼。

「請你永遠不要為任何人或事物改變。」還記得在一切塵埃落定時,有人這麼跟我說。但那時候我早就經歷無數個不可逆的變化了。因為那人的話,我陷入一段鑽牛角尖的時期,不斷在「變」與「不變」間猶豫,不斷讓這樣的二元論衝突著。

直到看到那個自私叫我「不要改變」的人也出現變化後,我才放棄鑽牛角尖。同時,可能是因為思維上的轉變,甚至開始質疑起自己喜愛的搖滾樂團不斷宣揚的「倔強」。

畢竟,在此之前,我一直以為搖滾樂精神就是「堅若磐石」。但後來才想到,搖滾樂的英文其實不僅是Rock(岩石),而是Rock‘n Roll(「搖」與「滾」),是種不安於現況的躁動。

恰巧,今年將在TAIWANfest上演出的樂團中就有兩個團體能代表這兩種不同的精神。一個是先前介紹過的CRAS,另外一個則是這次的主角,「Chelsea’s Tail」。

如果說CRAS是堅持不變的樂團,那「Chelsea’s Tail」則是正處在與之相反的狀態中。此刻,他們正在經歷一場改變,而且這還不是第一次,而是第四次。

根據他們Facebook貼文,他們組團已經8年了,在這段時間裡,他們不斷經歷著各式各樣的變化。有些時候是音樂理念的改變,有些時候是團員更動。最近一次則是他們初代貝斯手再度重回到樂團陣容中。

Chelsea’s Tail走的是Post-Hardcore Punk風格,目前成員3人,分別是吉他手Robby、鼓手Ricky還有最近剛回歸的貝斯手John。雖然Facebook上註記他們3人都同時身兼vocal的位置,但是大部份主唱仍是由吉他手Robby擔任。

什麼是Post-Hardcore Punk呢?Hardcore Punk(硬蕊龐克)的定義很簡單明確,就是節奏比Punk更快,低音比Punk大聲,詮釋情緒比Punk更加激烈,以及最重要的DIY般實驗性的創作精神。Post-Hardcore Punk(後硬蕊龐克)顧名思義是Hardcore Punk的延伸,卻不是純粹繼續追求更快、更大聲、更激烈的曲風。

Post-Hardcore Punk追求的是將DIY般實驗性的創作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。

換句話說,Post-Hardcore Punk風格的樂手為了透過創作表達自己,是能夠跳脫Hardcore Punk的快、大聲與激烈的框架,甚至融入其他音樂元素。這類樂團往往都是透過Hardcore Punk得到啟蒙,漸漸改變,最後成為Post-Hardcore Punk的信徒。甚至有那麼一說,許多Hardcore Punk的樂手在技巧精進後,便會開始為Punk找尋更有創意的發洩管道。

Chelsea’s Tail在SoundCloud上有一首叫「Of the Earth (We Are Here) 」的歌(https://soundcloud.com/chelseas-tail/chelseas-tail-of-the-earth),那首歌勾起我興趣的原因是它在SoundCloud播放器上顯示的聲紋形狀。那看起來就像一面牆。比較之下,其他幾首歌的聲紋就有高低起伏,看起來自然許多。

於是我按下播放鍵,然後如預期地被吵雜的音樂襲擊。那首歌的完全符合上述Hardcore Punk的要點。節奏飛快,低音重到筆電的音響都破音,更重要的是情緒激動,高亢吶喊與低沉嘶吼交錯。我一度懷疑這首歌在製作過程中出了問題,才會出現這麼不自然的聲紋及SoundCloud上如此低的播放次數。

用筆電直接播放是一回事,用耳機聽又是另外一種狀態。在那些不友善的重低音中,我發現筆電無法凸顯的小細節,例如隱藏在重低音下的細膩吉他riff。

這樣的細膩讓人無法忘懷,讓人想要試著將那面低音音牆給移除。但礙於技術問題,我做不到,只好讓耳機協助捕捉這份細膩。

不過,在我聽到了「Of the Earth (We Are Here) 」的Acoustic版(網址:https://soundcloud.com/chelseas-tail/of-the-earth-acoustic)後,總算有機會一睹那躲在低音音牆後的事物。

那是細膩的全貌。

空心木吉他的聲音加上樂團三人的和聲(雖然不確定其中是不是有最近剛回歸的John),唱著這首「Of the Earth (We Are Here) 」。那面牆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曠野般的空靈感。很難想像這是創作出那堵音牆的樂團的作品。這種細膩是經過精心策畫,靠著複雜的合聲編排與吉他編曲,為那首本來難以親近的歌脫胎換骨。

但畢竟是Chelsea’s Tail自己的創作,詮釋方式本來就操之在己。我起初這麼以為。Chelsea’s Tail彷彿料到別人可能會有的想法,於是翻唱另外四首流行歌來證明他們對Hardcore-Punk精隨的掌握。

他們用自己的風格詮釋了Tom Jones的「Sex Bomb」(網址:https://soundcloud.com/chelseas-tail/sex-bomb-chelsified)、Lorde的「Royals」(網址:https://soundcloud.com/chelseas-tail/lorde-royals-chelsified)、Macklemore & Ryan Lewis的「Thrift Shop」(網址:https://soundcloud.com/chelseas-tail/thrift-shop-chelsified-1)及Daft Punk「Get Lucky」(網址:https://soundcloud.com/chelseas-tail/get-lucky-chelsified)這四首歌。

本來充滿拉丁舞曲風格的「Sex Bomb」變得更加輕快,傳唱度提升,聽完後腦中仍是副歌的旋律;「Royals」前奏保留原曲的編鼓,但隨著歌曲循序漸進,才發現有別於原唱的高亢嗓音及之後變得搶戲的複雜鼓聲。最讓我喜歡的是「Thrift Shop」跟「Get Lucky」這兩首翻唱,本來一首是曲風歡樂的饒舌歌,另一首則是令人雀躍的電子音樂,但在Chelsea’s Tail改編之下,變成兩首節奏鮮明的搖滾樂,吉他、貝斯與鼓聲交織。他們這兩首歌的翻唱讓人聽得非常過癮,一天工作結束後的疲憊都能得到釋放。

最重要的是,感覺得出來Chelsea’s Tail在錄製時是樂在其中的。

我想,這就是Post-Hardcore Punk在追尋的那股音樂創意。不將自己的音樂侷限在既定框架下,而是將其他風格的音樂與自己擅長的事物結合,產生出新的事物,就像化學式中的「A+B→AB」。

Chelsea’s Tail透過不斷地自我分解,再與其他元素重組,變化成新的音樂分子。對樂曲詮釋風格是如此,甚至樂團的運行也是如此。我想每次成員的替換,都使這個樂團失去些東西,但也得到新的成份。他們就是靠這樣的模式不斷前進至今,雖然可能有些改變不是出於自願。

Chelsea’s Tail在2014年曾於現場演出過的單曲「Allons-y」(網址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EIXd_KahZo),在2018年才將錄音室版上傳到Spotify(網址: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track/4VY7Yk24N6TVQbcyMTFNkz)。法文的歌名翻譯成英文就是「Let’s Go」的意思,但副歌卻不停地唱著「I don’t wanna go」,前奏一長串精湛的電吉他演奏抑揚頓挫,如同敘事一般,讓人不自覺地聽下去。雖然這首歌聽了數次後我還是聽不太懂,還以為是一對吵架分手情侶的對話,後來才發現這是在向史上最長的科幻電視劇「Doctor Who」致敬。「Allons-y」是第10代主角的口頭禪。

「Doctor Who」因為播放歷史悠久,飾演「The Doctor」的主要演員每隔一段時間會需要替換,為了解釋這個現象,劇情安排主角「重生」。「重生」後的主角雖然相貌、體型還有個性與前代不同,但在故事定位上,他們都是同一個角色。我想經歷過4次改變的Chelsea’s Tail一定在某種程度上對不斷重生的「Doctor Who」產生了連結。

歌詞最後唱到「This is me,/This is me,/Allons-y/Allons-y/You can run; You can hide/But in time, you’ll abide/Don’t you see, this is me?/Allons-y, allons-y」(這是我/這是我/走吧/走吧/你可以躲;你可以藏/但最終,你會屈服/你還不知道嗎?這就是我/走吧,走吧),就像在宣示著自己將不斷前進,不斷蛻變,不斷追尋那股音樂創意,因為這才是Chelsea’s Tail那屬於Post-Hardcore Punk的真實。

從他們的音樂及樂團運作狀況等片段線索中,我看到搖滾樂與人生都會遇到的「改變」,既有的成份與新的元素結合,產生化學反應。這樣的變化究竟是好是壞沒有肯定答案,但不親身體驗絕對沒法得到結論。

鎂與氧的化學反應雖然最終只會剩下鏽屑與灰燼,但不要忘了,過程中產生的炙熱白光是燦爛到令人印象深刻的。

今年的TAIWANfest就讓我們當一次研究員,觀察那場名為「搖滾」的化學實驗吧!

延伸推薦:聽聽Youtube上2014年現場演出版與2018年錄音版的「Allons-y」,試著聽聽看兩者的差別,然後TAIWANfest時到現場聽聽看看這次變化後的他們吧。

訂閱活動訊息

接收即時通知與更多服務

與我們連絡

表演 / 攤商 / 贊助合作機會

訂閱活動訊息

接收即時通知與更多服務

與我們連絡

表演 / 攤商 / 贊助合作機會

© 2022 ASIAN-CANADIAN SPECIAL EVENTS ASSOCIATION & THE SOCIETY OF WE ARE CANADIANS TOO